All entries for Tuesday 14 November 2006

November 14, 2006

儒士的悲秋情结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千多年前,屈原在《湘夫人》中将秋天的境况传神地表现出来。这一段话别胡应麟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秋天,在不同人群中有着不同的况味,对于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他们的劳动有了结晶、生活有了回报, “美好”、“幸福”必然成为他们诠释这个季节的最好词语。而在历代许多文人眼中,他们却常常为这个季节的飘零而触动内心的底线,这使得他们的笔下所罗列的关于秋的文字常常蒙上了愁怨的色彩。屈原的《湘夫人》中正是这样,将主人公的心情与环境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使得我们透过季节而见主人公的心绪,通过主人公心绪的怅惘又可以看见作者彼时的心情。屈原所看到的秋天更多的是惆怅、是愁情,他将自己悲剧的遭遇与这样一个季节紧密连在一起,哀叹了壮志难酬、入世艰辛的情怀。

秋天,之所以具有凄凉的属性,源于生命在大自然中的体现。草木从绿变黄、再到凋亡,秋天成为这些生命从有到无的交接点。人的血液里流动着一种无形的东西叫情感,对于生命的这种轮回中最残忍的一幕,往往生发了凄凉、悲切之情,而这种凋亡却又是人为所无法改变的。所以,际遇坎坷的文人面对自己无可奈何的人生遭遇便触景生情。

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在宋玉的《九辩》中发端。“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玉面对失职放逐、落魄残生的景况,在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伤中流露着自己坎坷的身世。李清照在她的《声声慢》中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的残秋景色作为衬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哀愁。“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又是人情感最真的时候,这样的季节,痛定思痛,人会对过去、对现实、对未来多了一份思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简单的景物描写却构成了一个心绪凌乱的内心世界,在“夕阳西下”之时,“断肠人”仕途失意、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杂感清晰可见。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面对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秋夜也萌发了《后赤壁赋》中遗弃尘世的思想。

“悲秋”主题折射着中国文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内心世界,是统治中国文人两千多年的儒家入世思想使他们对这样一个特殊时节产生浓烈的情感,当际遇坎坷无能为力时,这种情感便会来得更为猛烈。然而,作为文学上一种诗意的体现,“悲秋”的情感却一直为文人所传承着,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文人成长道路的共性,反映着世道所不可抗拒的一面,也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精神释放。


中医秋季养生之精神调养

中医秋季养生之精神调养
来源: 养藏阁

  宋代大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所谓凄风惨雨,是形容在秋风扫落叶之后,当人们身临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的深夜之时,此时霜降己至,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出现秋愁。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常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也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的动人诗句,还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缘何秋风秋雨愁煞人呢?

  医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个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还可使人消沉抑郁,而阳光则使褪黑激素分泌量减少。反之,秋凉以后,常常是阴沉沉天气,阳光少而且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对增多。此外,“褪黑激素”还有调节人体内其它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这样,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受到抑制,生理浓度相对降低。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又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它们如相对减少,就使细胞“瘫痪懒散”,人们也因此而情绪低沉,多愁善感了。

  由上可知,秋天的“秋风秋雨”易引起人们的情绪低落。那么,怎样克服这种情况呢?其一是要让阳光围绕着你,在工作场所,要争取照明充分;第二,当情绪不好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这是因为运动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有条件的最好去旅游,去游山玩水,因为临水使人开朗,游山使人幽静,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年轻的攀山登岩,砺炼意志。此外,还可采取琴棋书画易情法,正如吴师机在《理瀹骈文》里说:“七情之病也,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因此,当处于“秋风秋雨秋愁时”,可以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或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这样,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

  根据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了秋天精神调神的具体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这就是顺应秋季季节特点,在精神上养收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秋天精神调养的原则,即要做到清静养神,而要达到这一点,办法是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俗话说:“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争”,这是人之常理。但不可欲望太高,超越现实,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恬淡虚无” 的要旨,也是保持思想清静的具体措施、私心、嗜欲出于心,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故《黄帝内经》亦提倡“志困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因为减少私心、降低嗜欲,则减轻了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古人云:“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这里再清楚不过他说明了人们不要计较钱财的得失,应静心寡欲。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应把精力用在事业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把自己的名利看得轻一些,多做好事,多做贡献。倘若私心太重,欲望太高,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愁、悲伤、苦恼。故思虑大多,便可伤神致病。


Search this blog

Tags

Galleries

Most recent comments

  • Nice blog http://pnck922.com by CarltonJep on this entry
  • hny by Jiao Liu on this entry
  • EXACTLY!! SPOT ON, MATE! by Trevor on this entry
  • PRECISELY!! SPOT ON THERE, PAL!! by Archibald on this entry
  • PRECISELY!!! by BOB on this entry

Blog archive

Loading…
Not signed in
Sign in

Powered by BlogBuilder
© MMX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