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9, 2011

Local News Paper 2008 3–11

Writing about web page http://www.shekounews.com/NewsDet.aspx?NewsID=17100

I had organised a Chinese New Year Party in Manchester.
The members were special, we all came from a sam middle/high scholl in China, shenzhen,shekou.
The school is a really excellent school and provided us a lot of memories, most students graduates from the high schools then came to the UK for further study.
Most of us did not know each other in China, however, the party bring them together and we became no longer alone in the UK.
All of us were came from London, Bath, York, Newcaslte, Lancaster, Preston, Wales, Cardiff, Nottingham and somewhere else and meet at Nottingham.
The event has been reported by an Local News paper in Shekou town.

蛇口消息报:全文 电子版

2008-03-11 21:11:01| 分类: 团队日志 | 标签: |字号订阅

年初二相聚在曼彻斯特

日期:2008-3-11 作者:何音 查看:78




据有关数据显示,仅蛇口片区每年从高中阶段留学的人数就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令这一片区的留学生的生活备受关注,今年大年初二,一群18-22岁的留学生从英国的十几个城市搭火车齐聚曼彻斯特,参加育才留英学子聚会。本刊试图通过这个聚会最初的发起,过程以及之后产生的波澜,给大家展示这些留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碎片。



2008年1月的某天,在曼彻斯特留学的许丽华突发奇想:组织一个育才留英学子聚会。

聚会需组织和脑力
20个月前,从育才中学毕业的许丽华来到曼城的霍普伍德霍尔学院,这个听起来像《哈利·波特》中培养魔法师的学校有60个留学生。不过,由于她所学课程的时间安排与其他留学生的活动时间截然相反,无论校内校外,她基本上成了“孤家寡人”:周一至周三到校上课,周四至周日在家写论文,“断粮”时才会出门。在繁忙紧张的学习期间,许丽华惟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到国内网站和母校育才中学的春韵网“走动”。一次,她在一个留学吧里,发现在与距自己车程不到40分钟的大学里有另外7名“育才同胞”时,她很激动。
当然,大家都很激动,然后有人提议,聚会吧,聚会吧,可每次在网上遇见,大家都只是说说而已。1月,正值英国大学考试时间,许丽华没有考试任务,于是决定利用这难得的空闲准备聚会。开始以为只是一个小范围的聚会,谁知在网上一召集,竟有不少育才留学生报名,有伦敦的、兰卡郡的、兰卡斯特的、巴斯的、拉夫堡的、谢菲而德的、诺丁汉的、牛津的、剑桥的、纽卡斯尔的……
之所以收到这么多回应,不单纯为了玩,留英的育才学生一直有自己的BBS,但总是很难保持人气和连续性,最后BBS逐渐冷掉,大家都有种 “流落”在外的感觉。许丽华说,许多人以为留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像她这样的“闭关型”是大家的典型状态,事后有人用“救了自己”来形容这次聚会的意义。
因曼城人数最多被大家确定为本次聚会地点。重要的是,比起伦敦的高消费,成本可节省一半,另外,8个曼城“地主”可为13个同胞提供免费住宿。
在高中时代就是组织“强人”的许丽华认为,成本低又成功的聚会才叫聚会。“如果成本高得离谱,根本不需要组织和脑力,只要有钱就可以了,可我们不是纨绔子弟。”

点火还是泼水?
许丽华开始确定用餐地点和菜式,大过年的,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也不能亏待大家,毕竟留学生平时的饮食都非常简单。此外,还要设计游戏,安排13个人的住宿等等。
许丽华真正深入后才发现,聚会不是单纯组织一个活动这么简单,还要感召大家参与的热情,提醒参与者的责任心和保持积极正面的心态。她认为这些工作比安排活动更难。
在安排聚会之后的活动时,许丽华设计了三个方案让大家投票,一是去PUB(酒吧),因为当天有中国留学生过生日包场,去PUB可以省钱,B方案是去打牌,C方案是打桌球。虽然只有三个方案,可大家在讨论时却产生了分歧,很难达成一致。
在英国去PUB有着装规定,女孩必须穿裙子和高跟鞋,这引起部分女生的强烈反应,她们在论坛上尖叫:太恐怖了,饶了我吧。类似的小波折还有不少。聚会的日子越来越近,分歧却越来越多。一开始,许丽华不断调整方案,力求令每个人都满意。但她渐渐发现,这样下去聚会永远是个梦想。于是,在距离聚会还有一周时间时,她在论坛写了篇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话:“一把火永远会被一盆水浇灭,10把火烧起来的屋子,却无法只用10盆水就能熄灭。火是每个人的付出和贡献,水是每个人的冷漠与消极的支持。”

校歌取代“Cheers”
聚会如期举行,当21个人在金煌中餐馆见面时,用朱珊同学的话就是“不管认不认识,大家都在最短时间内打成一片!”
本来想弄个开幕式,但想想有些矫情。于是当所有人纷纷举杯时,却没有说“Cheers”,而是不约而同地唱起一支歌:“深圳湾畔,南山脚边,有我们美丽的校园……父母的青春在蛇口闪光,我们的脚步把前辈追赶……”
吃饭期间穿插了许多节目,“世界大战”、“国王游戏”,当然也少不了原创项目,比如曼城的“地主”们创了一套“曼彻斯特拳”,一招一式都以8个人的名字命名,马上也有“兰卡斯特拳”向其发出挑战……
晚上,处于亢奋状态的他们浩浩荡荡来到丁雨同学宿舍楼下的公共区。大家就着4个比萨,80个饺子,20个肉包子聊天,话题不可避免地回归到高中校园,其中还涉及青春期一些“不能说的秘密”,每个人七嘴八舌地加入讨论,勾起不少美妙回忆。在他们眼中,育才就像是一个接头暗号,一亮出来就彼此一见如故,而那些共同的回忆,便是曾在同一所校园,曾被同一个老师教过,曾经走过千百次的蛇口大大小小的街道,曾经去过体育中心、海上世界、风华大剧院……

余波未了
聚会结束了,可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比聚会之前更热烈了,不少人仍享受着聚会的余温。有人反馈说周围的中国留学生非常羡慕育才学生,因为他们的聚会从入学说到毕业也没能成行,还有人说美国的育才学子们听闻了这次聚会,准备近期也组织一次作为呼应和致意。
许丽华在聚会后被大家一致称为“老大”。同在曼城的学妹朱珊给许丽华留言,说自己真的好激动,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组织,还有像老大这样的人。还说热烈感谢老大把自己从“发霉”的状态救了出来。“发霉”可在此理解为“孤独”,几乎每一个参会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留学生活表面看似风光,其实最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半年之后,育才留英学子的第二次聚会将在诺丁汉举行,不过老大不再主持操办,但仍会提供操作模式和经验。这几天她就在给留美的育才学子提供相关值得借鉴的经验。
许丽华说自己把这个聚会当作事业来做,因为早已明确了企管人员职业目标,那么如何成为团队核心人物或一个组织者?如何在将来职业的生涯里让他人信服?这次聚会无意中为她提供了培养领袖素质的实践机会,这也许比她在1个月闷头完成10篇论文的收获要大得多。
(记者 何音/文)



连线MSN

收获快乐友情爱情
问:之前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金越:待在房间里,或和同学吃顿饭,这里太没气氛!
陈嘉志:这是我第一个英国的春节,真幸运!
孟繁荣:和几个在英国的同学出去撮一顿喝两盅!然后给家人拜年,一拜拜好几个小时……太想家了!
谢杰俊:记得好像是在电脑前看春晚,陪着家人和朋友在网上过的。
问:与周围中国留学生来往亲密吗?
谢杰俊:会有来往,也许因为生长环境不同,教育背景有差异,所以大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不同。在这里会觉得和广东地区的人更有默契,更有话题。
问:此次聚会有何收获?
甄俏欣:最大的收获是在异国他乡能够认识到这些“差一点就错过了”的好同学。
谢杰俊:在异国他乡感觉到了家的温暖。
孟繁荣:快乐和友情,可能还有爱情吧……
问:聚会中有什么趣事?
赵冬昕:有太多好玩的趣事了,我们创立了“曼彻斯特拳”,哈哈哈……
金越:玩国王游戏时,某某男同学总是抽到和女生“亲密接触”,把他爽翻了。
问:如何评价老大?
谢杰俊:这次聚会可真是个壮举,要联系召集遍布全英的育才学子,然后安排活动,安排住宿。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尝试,不过只要有老大在,我就没有什么需要操心的啦……
孟繁荣:办事能力惊人!
甄俏欣:老大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够把大家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调动起来,而不是一手包揽。
问:你认为什么样的人适合留学?
孟繁荣:耐得住寂寞、成熟自立的人。
朱珊:独立、适应能力强、有社交能力和自制力的人。
谢杰俊:一个有目标的人,没有目标的人很容易迷失在异国他乡。
赵冬昕:留学适合所有人,远离家乡,体验生活,开放性学习,培养责任感,无论自信与否,都会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
 

后记:
因为参加聚会的21个人没有一人回国,故所有采访都是通过邮件和在MSN上“守株待兔”完成的。不过在老大的帮助和感召下,这些都没成为大问题。
这21名出生于1986-1989年的孩子大部分是在高中阶段出国的,留学目标非常清晰,对未来的定位和期待也是自信多于茫然。聚会后他们各自继续坚定前行,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与困难,有句歌词写得好“聚会不过是一群人的孤单”,但至少他们终于能感受到,自己不再一个人独行。(海伦)

2004年03 School Literature Selection

Writing about web page http://www.cnki.com.cn/Journal/H-H3-XYWY-2004-03.htm

An samll article wrote in my middle school coursework; it was explain my understanding and feeling of a song which from Jay Chou. It had published in a School Literature Selection in 2004, Vol 3, and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 as reading materials.

99333


National Outstandingly Makes the Literary Selections

Writing about web page http://wuxizazhi.cnki.net/Article/QZYG200710003.html

2007年10期《英国留学生态录》

An artical wrote in 2006 - 2007, when I was studied in Hopwood Hall College in Manchester Middleton.

I was studied HND over there and was saw many overseas students about their life and study and attitudes in the UK. The article was wrote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ir status in a small group which I had met in the college. It has been published in an National Outstandingly Makes the Literary Selections.

2007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英国留学生态录


March 2023

Mo Tu We Th Fr Sa Su
Feb |  Today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Search this blog

Favourite blogs

Galleries

Most recent comments

  • Blogging by friend is a great practice when you can share informaiton. . . . . While statistically y… by on this entry

Blog archive

Loading…
RSS2.0 Atom
Not signed in
Sign in

Powered by BlogBuilder
© MMXX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