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06, 2005

银色东京,青色巴黎(下)

Follow-up to 银色东京,青色巴黎(上) from Yoiko's blog

去巴黎是在去东京的前一年夏天。

去巴黎是在很糟糕的情况下:跟着旅游团,带着来欧洲看我的爷爷奶奶,走过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横跨大半个中欧;最后才风尘仆仆赶到巴黎。经过一个星期的折腾,我已经精疲力竭,加上刚刚恋恋不舍离开漂亮的荷兰,还没有从沮丧的心情恢复过来的我对去巴黎实在是提不起什么兴趣。

大巴靠站休息,导游在车上滔滔不绝讲着凡尔赛宫的由来。闲着无聊,又不想再听一遍历史,我去便利店买咖啡。

于是乎,巴黎郊外的加油站,巴黎人给我一个下马威。

点咖啡的时候还好好的,和蔼的售货员用英文问我需要什么,我说“I need a cup of coffee.”

当她再问我哪一种咖啡的时候,我心血来潮,想拿学了两年的法文出来眩一眩。待我如吐枣核般小心翼翼把“我想要一杯Cappucino”这句法文说出口时,我看到对方脸上掠过一丝坏坏的笑。

果然,一连串的法文扑面而来。我怀疑她是不是在创造语速最快的世界记录。等她说完,我双手一摊:“Sorry, I don`t understand.”

她甜甜一笑,摆出一付“你听不懂你怪谁”的架势,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

而我又重复了一遍: “Sorry, I don’t understand.”

这样来来回回几个回合后,我终于放弃想再听到她说英文的想法。而她也终于决定以我的吐枣核语速对我讲话。

搞了半天我才明白她问我要不要加牛奶。这个法国女人,我在心里骂娘,我要的是卡布季诺,她到底有没有见过咖啡!

耗了半天就为了一杯咖啡,我端着卡布季诺忿忿的上车,越发对这个城市没有好感。

到旅馆才扔下行李就被拉去参观巴黎市景。大巴里,趁着欧巴桑们对窗外景色大拍特拍时,导游开始宣读三天日程。第一天凡尔赛,艾菲尔,第二天凯旋门,香舍丽榭,罗浮宫,第三天巴黎圣母院加购物。看样子去萧邦的墓是没有希望的了,听到这样的日程安排时, 我只有一个想法。恹恹地,我将目光投向窗外,巴黎的傍晚,我们在塞纳河边缓缓前进。巴士慢慢的走,我看到许多书报摊,一个接着一个,紧贴着河边。突然想到外滩,当初的上海,被称作“东方巴黎”,是这个原因吗?隔着窗户,我看到穿着牛仔裤的异国情侣手牵手,坐在栅栏上轻声细语,在夕阳的照耀下,他们的快乐是如此清晰。突然之间,我为巴黎心动了一下。夕阳下的巴黎是美丽的。

晚上有人去看了红磨坊的演出,我没去,爷爷奶奶不让,我也不想。对巴黎,我还是有些提不起劲来。

第二天下午到了艾菲尔铁塔,其实届时我已经巴黎的大路上遥望过这座著名的建筑。说来好笑,赶到塔下后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原来艾菲尔那么庞大,是呵,看模型的时候它都跟火柴盒一般大小呢。还未来得及细细欣赏,小贩已经围上来兜售明信片。再看比蟒蛇还长的人龙,等轮到我们恐怕已经天黑。不过,最终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下午四点,我登上了这座已经开始生锈的铁塔。站在高处看巴黎的市景,我没有任何反应,原来巴黎的全景也和其他的城市一样,原来巴黎也很普通。

混混沌沌中,巴黎三日的第一天就这样过去。

第二天,一组人一早就雄赳赳气昂昂赶到罗浮宫。蒙娜丽莎面前千百个闪光灯同时被按动耀得我睁不开眼,断臂维纳斯被人群层层包围,自由女神像的原型前同样挤满各式游客,我只能在十几米外的地方观望。

中午去银行换钱,巴黎人给我第二击:在罗浮宫对面的银行,白领职员死不愿吐英文,对着我用法文数钞票。

下午我们去了刚果广场,随后徒步经过香舍里榭大街,走到凯旋门。

著名的纪念碑下,所有人聚精会神听着导游的讲解。我在一边拿着面包喂鸽子,巴黎的鸽子和威尼斯的一样,不怕人,不过一会儿,我已经被它们包围,有几只还停在我的头上。不远处,几个吉普赛人在吹吹打打,奏出风一般的音乐。我走到他们面前,朝他们笑。“你们很棒。”我对他们说。其实还想说更多,但因为法文太差而不得不作罢。最后我投了几个硬币到他们盒子里,好音乐是可以叫人快乐的。

走过红磨坊,香舍里榭在高大梧桐的衬托下更显富丽堂皇。方方正正的凯旋门由远而近。与巴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我对凯旋门保持着崇敬的态度。终于走到这扇巨大而威严的门下。我努力抬高脖子,看门洞天花板上刻满的名字。那是些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响当当的名字,是用血染成的名字。在凯旋门下,密密麻麻,全用花体的正统文刻成。在门壁上地方不够用,还有部分被刻在地上。我望着地上的名字,可以看到数十万的革命者高唱着马赛曲,浩浩荡荡从刚果广场一路走到这里。想到这里,身上有些发冷,低下头,心里很难过。为什么历史总是一幕悲剧,而群众只是一件道具。

走出凯旋门的时候,我看到了两天来最感动的一幕。

一个漂亮的黑发男孩,笑盈盈的躺在地上,任由路人投来惊异的目光,他只管享受阳光的沐浴。他的女友坐在他旁边,戴着墨镜,同样露出开怀的笑容。凯旋门外,香舍里榭的街口,有这样两个年轻人,肆无忌惮的与路人分享他们的幸福。太阳照在男孩白皙的脸上,他笑嘻嘻的闭上双眼,用力呼吸生命的味道。

我环顾四周,发现巴黎异常的美丽。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幕,让我决定用呆在这个城市的最后一个下午来体验真正的巴黎。第三天去过巴黎圣母院后,我执意没有去购物,而是选择自己在塞纳河边上走走。善解人意的导游没有多说什么,给我了一张地图,告诉我回旅馆的路,在路过塞纳河时把我从车上放下来。

我把双手插在牛仔裤袋里,脖子上连相机都没有挂,一个人悠哉悠哉的在岸边独步。

天气不太好,有些阴沉。我一路走一路看,塞纳河上真的有好多桥。几乎每走十几步就有一座桥。各式各样的桥,玲珑的,粗旷的,威武的,典雅的……桥原来也可以拥有生命。我在一座细腻得叫人晕眩的桥根停住,细细打量。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啊,灰白的桥面上雕有精致的玫瑰,薄薄的玫瑰叶被镀上了层金,在有些灰暗的光线下闪闪发光。一整座桥,就这样被微翘的玫瑰所覆盖。曾经听说塞纳河上有一座桥,是一个贵族献给心上人的礼物。我猜想一定是这座桥了,我愿意相信它是。

离开河边,我漫步在巴黎的街头,看到的是一张张带有不同表情的脸孔。法国女郎独有的高贵典雅,吉普塞人夹杂在皱纹中的沧桑,情侣毫无顾忌的甜蜜拥吻,非洲移民的大声吆喝,路边音乐家的自我陶醉……和东京不同,巴黎是个杂乱的城市,也许没有那样人们想像的那般高贵,她是那么直接,毫无掩饰的将自己的各色表情呈现在人们眼前。

走进石青色的巴黎小巷,我在一个卖可丽饼的摊子前驻留。卖饼的小伙子问我想要什么,我微笑着说只是想看看。也许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客人,他也情不自禁的笑了。有了观众的他有些紧张,烙饼的动作也变得花哨了些。而我就在一旁有一搭没一搭的用自己的烂法文和他聊天。这是什么?哦,是饼底。那是什么?哦,是香蕉酱。不同馅子的可丽饼价钱也不同。最便宜的是白脱可丽饼。我看着男孩很认真的烙饼,调馅,收钱找钱,他是在创造自己的快乐。我很感动。

我还是买了香蕉馅的可丽饼,轻轻咬下去,酥甜可口,比起上海挂名正宗法国可丽饼的堂皇店铺来好吃多了。我想是因为小伙子很卖力很用心的去做它的缘故。

捧着热乎乎的甜饼,我坐在布满青苔的石阶上。对面有一个拉手风琴的卖艺者。巷子里游客来来往往,隔着人流,我聆听着他的音乐。一直很喜欢手风琴这样的乐器,这是用来流浪的乐器:轻轻小小,随身携带,把它背在身上,无论你穿得多破落,它都不会嫌弃你。演奏起来更是简单,打开琴箱,往地上一坐,只是随手落下几个音符,便成就了一段浪漫情怀。手风琴发出的声音沙哑而缠绵,它的音乐是漫不经心道来的故事,因此我相信选择它们的音乐人都曾经历过,许多,爱过,恨过,流浪过。

对面拉琴的是一个灰胡子的老人,他始终闭着眼睛,沉醉在自己的音乐中。他拥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去过什么样的地方,遇到过什么样人,我不得而知。也许,风琴是唯一始终陪伴在身边的见证人。是那么些罗曼的音符,我却感到一阵莫名其妙的凄凉。

手风琴,灰发老人,手里半冷的可丽饼。在青色的巴黎街头,我的心恬淡如水。

没有打扰那位风琴手,我决定回去。在一条又一条石青色的巴黎小巷中徘徊,很遗憾,一向没有方向感的我再次迷了路。我找不到地铁站,问路人,却听不懂他们的法文解释。只好打电话给导游,在被训了一顿以后,我被告知留在原地不动,等别人来接我。

于是我就近找了一家露天小咖啡馆,小口饮啜牛奶咖啡,一边等待我的救星到来。一个人坐在木桌边,看卖玫瑰的男子从我身边走过,我想了很多,关于这个城市。我想到这个城市的历史,经历过很多磨难,得到过很多光荣,有过很多毁誉参半的评价。现在这些都已经消失不见了,剩下的只是能吸引千万游客的旅游景点,那些是历史的见证。这个城市,她很大,很杂,她已经不再年轻了,但是她依旧是那么真实。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不太会掩饰自己的感情,他们厌恶不懂法语的游客,喜好享受生活。小资Bourgois这个词,本来就来自法文,所以法国人一直活的很小资,而巴黎人更是法国人中的小资之最。然而巴黎人的小资是真实的小资,而并非为了博得别人的欣赏。他们喝红酒时配软奶酪,去音乐沙龙喝咖啡,把乔治桑的诗贴在雷诺的画旁边做标语。正是这样的小资创造了那些响亮的名字,作家,画家,音乐家,有谁不为这样一个传奇的城市陶醉?巴黎给了他们自由,留在这个城市,是心甘情愿,巴黎没有选择他们,是他们选择了巴黎。这其中包括左拉,莫奈,还有,身为波兰人的萧邦。

想到这里的时候,导游出现在我面前。听他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我只得频频点头认错。原来大家都已经在车上了,我们这就要离开巴黎,当天晚上还要去卢森堡过夜。

坐在巴士上,我向这个城市告别。忆起这三天的所见所闻,发现自己早已被她所感动。打动我的,不是艾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香舍里榭;而是夕阳下的塞纳河,凯旋门前躺在街上的漂亮男孩,被玫瑰铺满的石桥,香蕉馅的可丽饼,悠扬的风琴声。我喜欢上了很多人没有了解到的真实的巴黎,是在绚烂多姿背后的质朴天真,青色的巴黎。

我对巴黎的印象,是那个下午的延伸。

很久以后,法国出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The Fabulous World of Amelie”,中文叫做“阿米莉的神奇世界 ”,故事的发生在巴黎,主角是一群普通的巴黎人。平实感人的剧情加上好听的风琴音乐成了这部片子的成功关键。

在导演的安排下,影片的背景色调是青绿。


- No comments Not publicly viewable


Add a comment

You are not allowed to comment on this entry as it has restricted commenting permissions.

April 2005

Mo Tu We Th Fr Sa Su
|  Today  | Ma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Search this blog

Galleries

Most recent comments

  • nice story by Jane on this entry
  • ADD ME AS YOUR GOOD FRIEND? may I? by vanessa on this entry
  • http://vanessaleeedward.spaces.live.com/default.aspx?owner=1 ??blog! ??!???! by vanessa on this entry
  • can i cite it in my blogTHX by ling on this entry
  • 18ËêÒÔǰϲ»¶¸ÖÇÙ£¬ÏÖÔÚϲ»¶´óÌáÇÙºÍÊúÇÙ£¬Èô±ðÈËÎÊÆð£¬»¹ÊÇ»á˵¡°¸ÖÇÙ¡±£¬ºóÃæµÄ²»ÐèÒªÈËÖªµÀ¡£Ç°ÕßÊÇÎÒÑÛ… by ling on this entry

Blog archive

Loading…
Not signed in
Sign in

Powered by BlogBuilder
© MMXX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