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06, 2005

维也纳,城记(上)

维也纳又下雪了。

很奇怪,阳春三月,连续五天下着鹅毛大雪。看着窗外铺天盖地的飘雪,有些许心动。每当下雪,我就会对这个城市多几分好感。今年维也纳的雪下得特别起劲,不知这个城市是否也因知道我即将离开,而眷顾起我来。

走出门外,干冷清新的空气钻进我的鼻子,足下是松软洁白的积雪,没有任何被踩踏的痕迹。我迈开脚,一深一浅在雪地上行走,白雪中嵌下了一串我的足印。

扳手一数,来到这个城市六年了。六年,竟然已经在这里呆了那么久。

记得最初来到这里时,并不习惯。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是大城市里浸泡惯了的孩子。突然把我扔到人口只有上海十分之一的小城,就像是将一匹神仙鱼从大海捞到鱼缸,面对这小小的一番天地,我迷茫而慌乱,完全不知何去何从。对维也纳,不仅不能说是喜欢,甚至有几分“讨厌”。

岁月如梭,这些年过去了,我从十四岁的小女孩变成了二十岁的女孩子。而且,也早已习惯了维也纳,习惯了关于这个城市的一切。当一切都变为习惯后,也就可以被称为“喜欢”了吧。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城,无法跟繁花似锦的伦敦,巴黎相提并论,甚至够不上柏林,罗马,马德里这些大国首都的等级。但,这个安宁的城市却以它特有的风格,千百年来征服了无数心灵。欧洲是这样一个繁荣绚烂的地方,承载了无数历史造就的名城,可即使在这里,维也纳也未能被遗忘,相反的,还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城市,安静,淡泊,没有利欲熏心的人们,没有激烈的竞争。所有的人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着。与世无争的特性在很多时候保全了这一座城市。包括二次大战时期它对德国的妥协和冷战时期宣布中立。维也纳是欧洲少数自建城来几乎未遭任何破坏的城市之一。几百年前建的老城区,现在仍保存完好,并且作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而存在着。

维也纳的老城区和伦敦,巴黎的旧城不可同日而语。它太小了,没法拥有巴黎伦敦那般的王者风范。在乍看之下是毫不起眼的,它的魅力需要一步步走近,一点点去领略。

夏日凉爽的傍晚,在老城区信步游荡,是我这几年最喜欢做的事之一。穿插在狭窄幽深的古巷之中,街两旁的住家阳台上,看得到精细的雕花,窗檐上,大门上,都有非常讲究的雕塑,这些房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偶尔,还可以看到为游客而开的马车路过,马儿的铁蹄将石子路踏得叮当作响。在这样的街道漫步,仿佛置身于十九世纪,是非常暇逸的享受。

很多人说到维也纳,都会联想到“音乐之城”这个别称。因而,维也纳三个字也成了多少年轻的心最向往的梦。我佩服那个将这座城翻译成“维也纳”的人,这座城市德文中的原名是Wien,只需吐一个音就可以念完,简单赅要。相对之下,维也纳这个称谓婀娜多了,多几分清婉,多几分罗曼。

很多游客到了维也纳,都慕名去参观金色大厅,国家歌剧院,临走不忘带一盒莫扎特巧克力,恨不得把这个城市特有的音乐气氛打包带走。其实,音乐在维也纳,是无处不在的,又何必如此刻意寻求,反而破坏了它应有的美。

古典音乐在这个城市,并非奢侈品。还在上学的孩子,会一两件乐器是稀松平常的事。在这里,一般的工薪家庭都藏有全套莫扎特贝多芬作品集。他们对古典音乐很熟捻,可以轻松数落出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并加以评价。走在大街上,坐在地铁里,经常看到背着乐器的年轻人来往。轻巧的小提琴,管乐器可以拎在手上,肩上驼着的,不是吉它便是贝司大提琴。笨重的乐器背在背上,他们却并不觉得累赘。学琴的少年多数有着迷茫的表情,他们的脸是落寞的,但他们的目光是坚韧的。我喜欢这样有梦想的年轻人,看到一张张踌躇满志的脸,我会情不自禁露出微笑。

不知何时起,金色大厅,连同在那里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已经成为了维也纳在许多国人心中的代名词。可是我本人并不喜欢这个浮夸的象征。金色大厅,那是国人的叫法,那个音乐厅的原名是Musikverein,翻译成中文即“音乐爱好者协会”,这本是所有爱乐之人汇聚的地方,无谓贫穷富贵,只要是好音乐,人人可以欣赏。来演出的虽然都是些世界名家,票价却不见得贵。有钱可以买第一排的坐票,没钱买站票照样听得悠然悠之,好像三大男高音在中国的音乐会票价炒到五六千,在这里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不明白,这样一个好地方,怎么来的“金色大厅”这般恶俗的名字。诚然音乐厅最大的演奏厅内是被镀上了一层金粉,但让该厅名声大噪的不是那闪亮的金粉,而是众多将音乐视为生命的音乐人一代接一代在这里留下的痕迹。音乐爱好者协会的三个演奏厅依然保持着十九世纪的模样,面积不大,座位之间空隙小,有些拥挤,二楼的包厢已经改造,不过包厢的设计还是在的。因此听音乐会时,常常会感到不便,可是,每当音乐会结束时,演奏者被一阵高过一阵的掌声包围时,我被听众的热情所打动。往往,演奏者必须谢幕四五次,通常得加演一两首曲目。所以音乐家们都偏爱来维也纳演出,因为在这里他们不仅受到了极大的礼遇,也能感受到听众们真挚的热情。

除了最大的金色大厅,所有的演奏厅都以作曲家的名字命名,莫扎特厅,勃拉姆斯厅,舒伯特厅……长廊的转弯处放有克拉拉.舒曼和李斯特的雕像。这个城市四处散漫着音乐的气味。除了以作曲家命名的演奏厅,还有以他们命名的路名。贝多芬广场,舒伯特路,施特劳斯公园……随意走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地带,一不留神就会将作曲家们的亲笔签名踩在脚下,德沃夏克,瓦格纳,德彪西,拉威尔……只要有耐心,走遍整个区,相信就可以找到十八世纪后音乐史上所有名人的签名。最意外的一次,我从一栋高阔的老楼内走出,倏然发现脚下的石板路上有一个签名石框,内书:Fredric Chopin。竟然就这样与肖邦不期而遇,心中很是惊喜。

维也纳的中央公墓,葬有数十位在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作曲家。从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到马勒,瓦格纳,施特劳斯父子……由于面积有限,稍迟出现的大师如勋伯格,韦伯,只能屈居在不起眼的角落。然而这个城市最杰出的音乐代表,莫扎特,并没有被葬在那里。莫扎特的遗骨被后人移到位于维也纳中心的最知名的斯蒂芬大教堂内,与皇室平起平坐,供人祭拜。这位八岁便能提笔写歌剧的音乐史上最当之无愧的天才,若是地下有知,也该平了他在世晚期时怀才不遇的怨气了吧。尽管如此,音乐家墓地的正中央却立有刻有莫扎特头像的纪念碑,碑前终年鲜花不断,全部来自前来凭吊的瞻仰者。

夏日里,中央公墓是十分美丽的。作为维也纳最大的墓地,它具有相当的气势。墓地总共有四五个入口。其中最正规的正门大道上,可以容纳七八部马车并肩而驰。大道两边有高耸的百年大树。到了夏天,成片成片的绿荫盖过天顶,到秋天,枯黄的落叶就铺满道,风一吹,便在空气中蝶舞。

正门附近的几块墓区都十分昂贵,因而成为名门望族和名人的安息地。每个墓碑被雕琢得犹如一件艺术品,墓碑前红花绿草,天天有园丁来打扫整理。每一座墓的风格都不一样,有些是稚真的,有些是婉约的,有些气势磅礴,有些小巧玲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勋伯格的墓。这位十二音系的创始人,作为二十世纪音乐界的泰斗,墓碑是被做成筛子型的大理石,落地的只有筛子的一角,因此整个筛子呈腾空状,跟一个球形连接在一起,设计者轻而易举再现了勋伯格生前作曲抽象,不按常理出牌的风格。

比较难忘的一次是,去中央公墓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个老人站在贝多芬的墓前,拐着拄杖唱一首弥撒。他的声音浑厚,听起来似乎是科班出身,在贝多芬墓前连唱二十分钟不止。当时我被这一情景所撼,驻足聆听了很久,直至老人唱完离去。我悄悄走上前,给贝多芬鞠了个躬。贝多芬墓位于音乐家墓地的中心部位,与舒伯特比邻,斜对着勃拉姆斯。与其他音乐家的墓碑不同,贝多芬的墓碑,仅仅是一块玉白的大理石,大理石上除了用金粉刻有他的名字,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但就是在这样简单得几乎有些朴素的墓前--和在它旁边的莫扎特纪念碑一样--永远摆满了最多最美的花束。

维也纳周围被阿尔卑斯山脉所环绕,开车出城不到半小时就可以看到海拔超过一千的苍山连绵不断。平日里搭公车,也可以上山看维也纳全景。城市的中心处,多瑙河像一条丝带缓缓滑过,心情不好时可以坐地铁到河边,一眼望去,看开阔的河面上零星的船只来往。城市的尽头是小有名气的维也纳森林。若是有胆量不怕迷路,大可以一个人跑到森林深处,被浓郁松木所吞噬,幽静的小道上常常会有小松鼠蹿过。

曾经有人问,为何维也纳会成为音乐之城。我回答,这样的一座城,如何能不成为
音乐之城。

我曾在市郊的某个修道院的琴房内一日弹奏七小时不止,却不觉疲累。相反的,很想就此留在那里,终日以那架声如天籁的Boesendorf为伴,过清静简单的生活。然而当我回到上海,却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练琴。有时手指在琴键上移动,却不听见心中对音乐的饥渴。很奇妙的,一座城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

维也纳人是很清闲的一族,带有几分慵懒,懂得如何享受生活。著名的维也纳咖啡在我眼里并不如意大利的卡布其诺可口,耐人寻味的是维也纳无处不在的小咖啡馆,以及坐在咖啡馆里悠然自得的人们。由于拥有过于阴冷的冬天,所有人对阳光都十分敏感,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人们会翘班翘课去野外散步,骑自行车,长跑。天气稍好时,所有的餐馆咖啡馆便会开放花园里或路边的户外的加座,而通常此时的客人只有户外座满座时才会选择坐进馆子里。


- One comment Not publicly viewable

  1. yanhuo

    咬,一直觉得你的笔调灰常适合写游记.
    仗剑走四方,
    倚马写意行。
    真是想翘班翘着一起去过写意般的日子。
    维也纳、巴黎
    不知什么时候我会踏在你曾走过的街头?

    13 Apr 2005, 07:57


Add a comment

You are not allowed to comment on this entry as it has restricted commenting permissions.

April 2005

Mo Tu We Th Fr Sa Su
|  Today  | Ma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Search this blog

Galleries

Most recent comments

  • nice story by Jane on this entry
  • ADD ME AS YOUR GOOD FRIEND? may I? by vanessa on this entry
  • http://vanessaleeedward.spaces.live.com/default.aspx?owner=1 ??blog! ??!???! by vanessa on this entry
  • can i cite it in my blogTHX by ling on this entry
  • 18ËêÒÔǰϲ»¶¸ÖÇÙ£¬ÏÖÔÚϲ»¶´óÌáÇÙºÍÊúÇÙ£¬Èô±ðÈËÎÊÆð£¬»¹ÊÇ»á˵¡°¸ÖÇÙ¡±£¬ºóÃæµÄ²»ÐèÒªÈËÖªµÀ¡£Ç°ÕßÊÇÎÒÑÛ… by ling on this entry

Blog archive

Loading…
Not signed in
Sign in

Powered by BlogBuilder
© MMXX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