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07, 2005

继续闲扯:狂恋大提琴(2)

Follow-up to 闲扯:狂恋大提琴(1) from Yoiko's blog

*史上最不朽之卡萨斯与他的巴赫无伴奏组曲:*

稍微熟悉古典音乐的人,对Pablo Casals这个名字恐怕不会陌生。这位横跨了四分之一个十九世纪和四分之三个二十世纪的西班牙裔大提琴家,他在大提琴界所遗留下的影响,就跟李斯特或鲁宾斯坦在钢琴界的地位无异。因为他的出现,大提琴彻底摆脱了过去“伴奏乐器”的阴影,一跃成为与小提琴等同级的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首端的次数愈来愈频繁,最终形成了当今大小提琴共统弦乐界的局面。因此,将卡萨斯称为大提琴界的泰斗人物,也并不为过。

卡萨斯作为史上几乎是最出色的大提琴家,很早就已经功成名就。跟所有顶尖演奏家一样,他的过人之处不仅仅限于他超人的技术,更多是他能够通过琴声传达给听众的一种精神。即使他的演奏偶尔也会在技术上出现瑕疵,然而他在演奏中抖落出的那种只属于卡萨斯的大气,是任何大提琴家都学不来的。

卡萨斯漫长的一生中,曾经经历过战乱与流亡,但他的琴技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从未被任何人否定过,当造旨到达了一定的高度时,所有的争议就会销声匿迹。他一生与无数乐团合作过,但多数的时候,他提琴声太过独霸,乐团难以与之抗衡,因此卡萨斯一生中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寻找水平与他旗鼓相当的合作者中渡过,真有点英雄旦求一败的意味。他与蒂波(Jacques Thibaud) 和柯托(Alfred Cortot)组成的三重奏,可以说是史上最精彩的三重奏之一,这两位同样是世界级大师的演奏家,与卡萨斯的合作天衣无缝,他们曾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登台数百次。卡萨斯在高峰时期亦创下过一年登台200次的惊人记录。然而在独裁者Franco统治了西班牙后,他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出于对英美政治立场的不满,他曾经宣布不再在英美国家登台演出,并在法国一个小镇上过了十余年隐居生活。然而世界终究是无法抵制卡萨斯高超琴技的诱惑,在法国隐居数年后,数十位世界著名演奏家为一偿与卡萨斯同台演出的心愿,特地来到了卡萨斯所居住的法国小镇,并自发在那里举办了一次音乐节。卡萨斯的卡萨斯的演奏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卡萨斯对音乐界的另一贡献在于他是巴赫无伴奏组曲的发掘者。巴赫的这一套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是十三岁的卡萨斯在巴塞罗那街道里散步时,在一家乐谱店的压箱柜底层意外觅得的。在苦心钻研十二年后,二十五岁的卡萨斯首次登台演奏了这一组作品,从此,巴赫这套被埋没在风尘中数百年的无伴奏组曲成为了每一个大提琴手必修的曲目。就跟贝多芬的二十四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界的地位一样,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成为了大提琴界的圣经(插话:也是我唯一喜爱的来自巴赫的作品)。

在卡萨斯的年代,还没有CD录制技术,唱片录制也并不盛行。他为数不多的唱片被翻录成CD,尽管如此,音效依然粗糙,无法与今日古典唱片的精细相提并论。不过,这套唱片依然被乐界奉为经典。表哥曾经觅得一套十张的D版卡萨斯全集,某日在白咬面前乐滋滋现宝,不幸被白咬一眼看中,结果在软硬交施的威胁政策下,表哥乖乖地将珍藏双手交出,临别还肉痛地说一句:“改送你杜普雷全集可好啊?”白咬闻言,仰天长笑三声,掉头离去。从此,这套D碟就摆到了白咬滴CD架上。

*史上最传奇之杜普雷与她的埃尔加协奏曲*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Jacqueline Du Pres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母亲是一位从事教育的钢琴家,父亲则是一位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分名Hillary(希拉里)和Pierce(皮尔斯)。当她的父母迎接他们第二个女儿的出生时,并不知道,一个稀有的大提琴天才已经降临到了他们身边。
杜普雷作为二十世纪最为著名的大提琴家之一,也是史上几乎最出色的女大提琴家,演奏生涯与卡萨斯截然不同,她的演奏生命其实只有短短的十年,然而即使是在她已经过世近二十年的今天,她为EMI录制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依然是古典界最畅销的唱片之一。

跟所有的音乐天才一样,杜普雷从小就显示出她过人的天资。她在童年时就常常跟姐姐一起登台演出,十岁左右就得以在英国皇家学院的名师门下学习,由于家庭背景并不十分富裕,杜普雷曾经一次又一次靠自己过人的琴技赢得了各个音乐组织的助学金。更曾经在远涉国外参加大师班时,受到了暮年卡萨斯的大力推崇。她十三岁时首次接触了英国作曲家埃尔加(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当时她的老师只是想小试这个学生的水平深浅,谁知第二个礼拜她就当着老师的面一口气背谱拉出了一个半乐章。这部作品后来成为了杜普雷的代表作。再没有任何人能在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上超过杜普雷的演绎。

然而这一切并不是杜普雷成为传奇的原因。

杜普雷从十六岁首次在公众面前举办独奏音乐会,到二十八岁风华正茂,却由于患上肌肉硬化症,不得不放弃大提琴,她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不过短短十年,她的大提琴生涯亦在三十岁前就结束了。但她戏剧化的一生,却比小说更曲折,比电影更精彩。

杜普雷的前半生在鲜花与掌声中渡过。她早早便出了名,长得虽算不上标致,但因为她生性活泼幽默,使她看起来也魅力倍增。年轻,漂亮,赞誉和奖项又包围着她,每一个与她合作的年轻音乐家都与她坠入爱河,杜普雷不受保守的礼教束缚,男友一个接一个,还酷爱讲黄色笑话。最终与她共结连理的,是年轻的钢琴家兼指挥家Daniel Barenboim(丹尼.巴伦波尔)。这个巴伦波尔也绝不是吃闲饭的料,他十二岁就曾在伦敦首次公演,一气呵成连奏八场弹遍贝多芬所有二十四首奏鸣曲,整个伦敦被这个记忆力与表达力惊人的神童所震撼。稍晚他亦展示出他的指挥才华,曾经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常驻指挥数年。杜普雷与巴伦波尔这对情侣,一时成为当时音乐界真正的一对金童玉女。杜普雷更为了要与身为犹太人的巴伦波尔结婚,顶着父亲的强力反对,退出了从出生信奉到结婚的天主教,又特地跑到耶路撒冷接受了犹太教的洗礼。随后杜普雷与巴伦波尔夫妻档四处巡演,而他们在音乐风格上的互补,让他们的合作受到了乐界的好评。

然而杜普雷的后半生却只有痛苦与煎熬,所有荣誉光环都弃她而去,所剩下的不过是一朵迅速枯萎凋零的鲜花。肌肉硬化症直到现在依然是一种无药可医的绝症,并且患者对自己的身体会逐渐丧失控制能力,从病变到去世,下场十分惨淡。也许杜普雷的身上很早就出现了肌肉硬化症的预兆,只是她不知晓,我们不得而知。但当她在一次公演的时候,发现她自己无法握紧提琴拉弦时,被震惊的不只是她自己。从此她的病情迅速恶化,很快就丧失了拉琴的能力,对于她这样一直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的人而言,不能拉琴就代表失去了一切。据她的亲人记载,杜普雷自从不能拉琴后个性变得十分怪异,常常对身边的人冷嘲热讽,她的丈夫巴伦波尔又在不久后前往巴黎工作。事实上杜普雷早在病发前就已和丹尼.巴伦波尔闹翻,也许公众多半会对患病的杜普雷抱有同情,事实上则是杜普雷自己任性的与巴伦波尔分居,她自小就养成骄傲跋扈的个性,家人因为她独人的天赋亦很纵容她。直至她患病后,她的这一特性变本加厉,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很深的伤害。丹尼.巴伦波尔虽然后来在巴黎又自组了家庭,但一切始终瞒着杜普雷进行,他也始终坚持一周一次飞回英国探望她。再反观杜普雷病前对他的态度,这位委屈求全的钢琴家对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杜普雷的琴声,较之卡萨斯等其他大提琴家,少圆润而显干涩,听起来有一点像中国人的二胡,这是她琴声的特色。因而特别适合演绎悲烈苦涩的曲目,加上埃尔加又是英国不多的本土作曲家,而演奏家在演奏自己祖国的作品时总会诠释得格外传神(好比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华尔兹,鲁摈斯坦的肖邦),由此她的埃尔加协奏曲被列为经典也不足为奇了。我对杜普雷本人的兴趣,向来是比对她的演奏的兴趣更大。今年四月,丹尼.巴伦波尔来维也纳重演连续演奏24首贝多芬奏鸣曲的盛况,白咬竟是因为他杜普雷前夫的身份而去看了四场。再看如今的巴伦波尔,已经两鬓银发,西装衬衫遮掩不住摇摇欲坠的啤酒肚,当年那个一头黑卷发,瘦而英挺的年轻人,早已寻不到踪影,果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 No comments Not publicly viewable


Add a comment

You are not allowed to comment on this entry as it has restricted commenting permissions.

April 2005

Mo Tu We Th Fr Sa Su
|  Today  | Ma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Search this blog

Galleries

Most recent comments

  • nice story by Jane on this entry
  • ADD ME AS YOUR GOOD FRIEND? may I? by vanessa on this entry
  • http://vanessaleeedward.spaces.live.com/default.aspx?owner=1 ??blog! ??!???! by vanessa on this entry
  • can i cite it in my blogTHX by ling on this entry
  • 18ËêÒÔǰϲ»¶¸ÖÇÙ£¬ÏÖÔÚϲ»¶´óÌáÇÙºÍÊúÇÙ£¬Èô±ðÈËÎÊÆð£¬»¹ÊÇ»á˵¡°¸ÖÇÙ¡±£¬ºóÃæµÄ²»ÐèÒªÈËÖªµÀ¡£Ç°ÕßÊÇÎÒÑÛ… by ling on this entry

Blog archive

Loading…
Not signed in
Sign in

Powered by BlogBuilder
© MMXX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