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5 entries tagged Education
View all 331 entries tagged Education on Warwick Blogs | View entries tagged Education at Technorati | There are no images tagged Education on this blog
March 17, 2009
父母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
Writing about web page http://www.zhjtjyw.com/u/6301/archives/2009/2009315104329.html
《圣经》上有一句话:瞧,那个幸福的人,他有一个孩子!的确,孩子是造物主对人类的神奇馈赠。孩子纯洁得如同天使,搞笑的像幽默大师,无邪的眼神和天真的童言经常让我们内心柔软、大脑开窍,有了孩子就不乏惊喜,但是在惊喜之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适应,无需举例,对本文感兴趣的朋友无不深有体会。
很多父母经常为自己对孩子发脾气而烦恼,每次大光其火后都后悔不迭并对自己承诺再也不这样,可每次事到临头又都控制不住。于是经常有人向我咨询克制坏脾气的技巧。克制发脾气的技巧不是没有,也不是无效,问题是止住了这一次,还有下一次,一旦突破你忍受的极限,爆发带来的破坏性更可怕。应对负面情绪最重要的不是脾气来了怎么克制,而是让这个消极情绪根本就不产生,克制的技巧说到底是治标不治本。
这么多年,在我接触的父母朋友当中,只有两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烦过。一位妈妈以写作为生,两岁的女儿有阵子迷上了按电脑光区的开关。我问她,你不担心孩子把光区弄坏了吗,她说,弄坏了又怎么样呢?我又问,孩子打扰你的工作,你怎么办?她说,最严重的一次,我写了很长时间的稿子,她过来就给我关机了。我说,那你怎么处理的?她说,我就站起来穿衣服装作出门,对孩子说,妈妈没办法工作了,我走了。孩子就抱着我的腿不让我走。下次我写东西的时候,她又过来,我问她你还关机吗?她说,不关了,妈妈走。
还有一位妈妈,三岁半的儿子耽于幻想的程度超过一般。他可能突然站在面前拦住你,装作公交售票员,让你买票;也可能忽然说自己是奥特曼,要你配合;还可能随便拿着一个东西当对讲机,让你服从指挥。简而言之,她不管你在做什么,不管在什么场合,她都随时可能幻想一种情景,期望你倾情演绎。在去年的夏令营中,我目睹了这位妈妈是如何毫不急躁的悉心配合孩子的。我看到孩子的眼神中,有一种超过普通孩子的对幻想的沉浸,同时又很稚弱,像一层薄薄的膜,一旦被拒绝,就很可能陷入混乱。这是一个不同一般的小孩,他有自己的节奏,如果能够得到保护和配合,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能为人之所不能”的人,但是如果被打断而陷入混乱,他的特点就成为他的麻烦,如果被迫接受成人的要求,他有可能一生都陷于自我与外界的矛盾。真庆幸,孩子有一位这样好的妈妈。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对孩子不烦、不气?
我觉得首先是“爱”的问题。安妮宝贝说过一句话:就是因为爱得不够,多说一句都是错。两性之间是这样,亲子之间也是这样。很多父母对孩子所谓的“爱”,其实是自私。爱意味着更多的允许和耐心。孩子符合父母的心意才“爱”不是真正的爱,爱是孩子符合他自己的心意我们为之由衷的高兴。孩子各种不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比如对我们的“打扰” 或者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并非出于故意,而且孩子对我们的爱是自然而博大的,基于爱,我们应该有更多的体谅和理解,应该开动脑筋寻找一个合适的避免冲突的方式,而不是不公平的指责和发飚。
其次与父母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有关,生气是因为你觉得这是个“事儿”,觉得烦是因为你认为孩子这样不应该。比如孩子喜欢按电脑的光区,比如孩子自己吃饭把米粒弄得到处都是,比如孩子又把刚洗过的衣服弄脏,比如孩子太贪玩成绩不太好,你觉得这是个“事儿”,其实它未必是个“事儿”,或者不是一个多大的“事儿”。如果你能容得下,能看得透,还有什么脾气可发呢?再比如,那位悉心配合孩子幻想的妈妈,她不认为孩子这样热衷于幻想有什么不应该,而是懂得尊重孩子内在的节奏和与生俱来的特点,明白自己必须做什么,“烦”从何来?理解了一切,就原谅了一切。父母们的负面情绪背后常常隐藏的是负面和狭隘的认识。
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权利。同样的错误,为什么对客人的孩子我们就能好说好道,对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容忍?为什么我们会说“这要是我自己的孩子,哼,我非……不可!”?
我们是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还是无形中总是把他视作自己的“附属”?如果,真的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真的需要表达一种不满,我们是否可以像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处一样来对待我们的孩子,而不是上下级般的训斥和惩罚?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的背后,仿佛是一个幽暗的黑洞,我们之所以迷路,是因为爱和理性的阳光还没有到来。 来源: 新浪育儿
做个不乱发脾气的耐心妈妈
Writing about web page http://www.zytx.com.cn/baby/baobao/ReadNews.asp?NewsID=1458
美国有个医药发明家,在回忆自己成长经历的时候,对自己的妈妈充满感激之情。他说:“我小时候很喜欢喝牛奶。有一次我打开冰箱,右手去拿大罐牛奶,结果没拿稳,手一松,就把整罐牛奶打翻了。当时,我吓呆了,缩在墙角,因为牛奶洒满厨房的地上,妈妈可能会骂我。可是,当妈妈走过来看到时,却说:‘哇!我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壮观的牛奶海洋,好漂亮哦!’我听妈妈这么一讲,突然就不害怕了。这时妈妈又对我:‘你好厉害哦,妈咪长这么大,都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海洋耶,你愿意不愿意帮妈妈一起把牛奶打扫干净?’后来妈妈就拿着抹布、水桶等用具,带着我一起把厨房打扫一遍,厨房很快变得干净无比。这时,妈妈又把我先前打翻的塑胶牛奶罐装满水,放进冰箱,然后再教我,怎么拿才不会打翻。就是必须用双手一起拿,这样牛奶才不会松掉,才不会打翻在地上。”
这位妈妈的克己功夫,令人佩服。其实当一个错误已经发生,覆水难收时,你发再大的脾气,也于事无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相反大声责骂孩子,还会产生新的问题:使孩子更害怕、更恐惧,形成孩子懦弱胆小的失败型个性。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经常在孩子身上乱发脾气,将为孩子做出不良的示范。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就应该磨练孩子的自制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家长要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脾气是可以控制的!
检查自己
妈妈应该时时仔细检查自己,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自己的心态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会容易在孩子的身上发脾气,然后妈妈要提前进行克制与预防。我曾经这样检查自己,发现身体疲倦时,讲课不顺利时,就特别容易在孩子的身上发脾气!以后每当自己感到疲倦,或讲课不顺利,我就尽量避免与孩子接触。
提前彩排
事前设想,在什么情况下,自己应当作出什么样的积极反应,然后在脑海中模拟这种反应。你还可以演家庭小品。孩子或其他家长扮演“孩子”,你扮演“成功家长”。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表演“成功家长”的各种表现,自然你的脾气就会变好。
奖罚自我
每发一次脾气,就给你自己一个小小的惩罚。每克制一次脾气,就给你自己一个小奖励。并让孩子对你监督,这样会促使你更加克制自己的脾气。
改变一下环境
我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我就放下手里的工作,整理书柜,整理写字台,换一换墙上的成功标语……不一会,我的心情就会好很多。妈妈如果遇到心情不好或要发脾气,不妨也暂时离开房间,到外面去走走或购物,等心情舒畅了,再回来。
小步前进,要求合理
妈妈不要对孩子与自己提过高的要求。不要试图一下子就提高孩子的成绩或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否则一旦没有达到目标,就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每天给孩子制定一步他们能实现的目标。比如吃饭不好好吃,那么第一步就要求他一到吃饭时间,就准时坐到饭桌前。当孩子达到这一步时,就进行赞扬和鼓励,然后再进行第二步。我想不久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坏习惯就会改掉的,而妈妈的脾气也会变好。
制造提示物
林则徐常把一块写着“制怒”的木牌放在案上,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妈妈也不妨仿效林则徐的这种做法,制造不生气的提示物,一看到它,就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在孩子身上乱发脾气。
这六种方法有助你对发脾气的克制。坚持下去,你就会成为一位耐心的孩子热爱的好妈妈。
January 14, 2009
Confidence Building
School life and friends may give confidence a knock. Help give your child a boost with these ideas:
- Believe in your child and show it – let her know she’s a worthwhile, lovable individual.
- Give praise and positive feedback – your child measures her worth and achievements by what you think of her. “Well done, that was hard, and you managed it” is music to young ears. Reassure your child that it’s OK to make mistakes and that it’s all part of growing up.
- Practise active, reflective listening – listen carefully, repeat what you’ve heard to make sure you understand and give positive prompts to encourage your child to continue.
- Acknowledge your child’s feelings – and help her express them verbally.
- Criticise behaviour, not your child – it’s very easy to fall into this trap, but too much criticism tells your child she’s a bad person and is causing things to happen because of her own stupidity. This is very damaging if it goes on for a long time. Be clear that it’s an action you’re angry about or behaviour you don’t like.
- Respect your child’s interests, even if they seem boring to you – take a genuine interest in your child’s friends, and what’s happening at school, and comment to show you’re listening.
- Accept any fears or insecurities your child expresses as genuine – even if they seem trivial to you, don’t just brush them aside. If your child says, “I’m useless at maths” say “You’re obviously finding maths a struggle, how can I help you?”.
- Encourage independence – encourage your child to take chances and try new things. Succeeding gives a huge boost to confidence, and sometimes your child will need to learn by her mistakes.
- Laugh with your child – never at her.
- Focus on your child’s successes – swimming, music, whatever she can succeed at.
Are you helping or hindering?
You’ve warned your child she shouldn’t walk across the carpet carrying a cup full of milk and her dinner. She does it anyway, but trips and spills it. It’s tempting to say: “Now look what you’ve done. I told you that you couldn’t do it.”
Comments such as this make your child feel even worse than she does already for failing at something. Instead, try to give support by saying something like: “Oh no, you tried, but it didn’t work. Never mind. Next time you could carry them one at a time.”
It’s not only the critical things said directly to your children that can undermine confidence. If your child overhears you tell someone that “she’s got two left feet” or “she’s so clumsy” they might think you really believe this and feel it can’t be changed.
Things you say about yourself can damage your child’s self-esteem. Children learn a great deal from copying adults close to them. If you overreact to situations or pressure, your child may worry you really can’t handle life’s challenges. This won’t set your child an example of a positive, optimistic attitude to life and how to handle problems.
Think before you speak and choose your words with care – it’s very easy to say something without thinking, and then wish you hadn’t. “You’re so clumsy” or “Don’t be stupid” can be said in an irritated moment when the cereal is spilled or an innocent question is asked. Too many negative remarks like this can result in children believing they’re useless or stupid.
All the following can damage a child’s confidence:
- Saying you don’t love them
- Saying you wish they’d never been born
- Insults or unkind remarks
- Deliberately ridiculing things your child does or feels
- Cruel teasing and sarcasm
- Endless nagging
- Aggressive shouting and swearing
如何鼓舞您的孩子
校园生活和朋友可能影响孩子的信心。用这些方法鼓舞您的孩子:
*相信自己的孩子,并表现出来-让她知道她是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人。
*给也赞扬和积极的反馈-你的孩子用你的评价衡量她的价值和成就。 ”干得好,这是很难,但你做到。” 是幼小耳朵里的音乐。安慰你的孩子,犯错误是可以的,是成长的一部分。
*运用积极的倾听,仔细聆听,重复你听说过,以确保您理解并给予积极的提示,以鼓励您的孩子继续。
*确认您的孩子的感情-和帮助口头上她表示。
*批评她的行为,而不是你的孩子-这是很容易落入这个陷阱。但太多的批评,告诉你的孩子,她是一个很糟糕的人,事情发生因为她自己的愚蠢。长时间后这是非常有害的,要清楚表达,你只是不喜欢她的行为。
*尊重你的孩子的利益,即使他们似乎无聊。真正关心您的孩子的朋友,和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并提出意见,以显示您正在聆听。
*接受你的孩子表示任何恐惧或不安是真正的-即使他们似乎微不足道,不要只放在一边。如果您的孩子说, ”我数学一点儿也不好”,
”你显然发现数学的难,我可以怎样帮助您? ” 。
*鼓励独立-鼓励你的孩子抓住机会和尝试新事物。成功很大鼓舞了进步的信心,有时你的孩子需要从她的错误中学习
*与您的孩子一起笑, 而不是笑她。
*专注于您的孩子的任何成就,游泳,音乐,能够成功的任何事。
School life and friends may give confidence a knock. Help give your child a boost with these ideas:
- Believe in your child and show it – let her know she’s a worthwhile, lovable individual.
- Give praise and positive feedback – your child measures her worth and achievements by what you think of her. “Well done, that was hard, and you managed it” is music to young ears. Reassure your child that it’s OK to make mistakes and that it’s all part of growing up.
- Practise active, reflective listening – listen carefully, repeat what you’ve heard to make sure you understand and give positive prompts to encourage your child to continue.
- Acknowledge your child’s feelings – and help her express them verbally.
- Criticise behaviour, not your child – it’s very easy to fall into this trap, but too much criticism tells your child she’s a bad person and is causing things to happen because of her own stupidity. This is very damaging if it goes on for a long time. Be clear that it’s an action you’re angry about or behaviour you don’t like.
- Respect your child’s interests, even if they seem boring to you – take a genuine interest in your child’s friends, and what’s happening at school, and comment to show you’re listening.
- Accept any fears or insecurities your child expresses as genuine – even if they seem trivial to you, don’t just brush them aside. If your child says, “I’m useless at maths” say “You’re obviously finding maths a struggle, how can I help you?”.
- Encourage independence – encourage your child to take chances and try new things. Succeeding gives a huge boost to confidence, and sometimes your child will need to learn by her mistakes.
- Laugh with your child – never at her.
- Focus on your child’s successes – swimming, music, whatever she can succeed at.
October 07, 2004
中美启蒙教育反思
谁是真正的消费者?是因为孩子喜欢还是家长喜欢“为什么这么多的美国父母选择我们的产品?因为他们的孩子非常喜欢。”
小小爱因斯坦的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拉塞尔·汉普顿,近日在面对中国媒体时,表述了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思想。小小爱因斯坦婴幼儿成长系列音像产品专门针对0~3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今年9月,其产品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发布会现场,你既感受不到这一产品有什么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意义,公司也没有请专家来大力佐证产品的科学性,更没有教育工作者的现场铺垫和渲染,这和国内很多婴幼儿成长产品的做法大不相同。
拉塞尔·汉普顿只是一再强调这样一个现象:孩子们面对这些产品时异常兴奋,个个手舞足蹈。他们才是真正的消费者。他认为,婴儿的启蒙产品只是要激发宝宝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好玩有趣的方式吸引宝宝探索周围环境的精神。
相对而言,中国的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产品时,不是先考虑孩子是否喜欢而是先看这东西对孩子的日后学习发展会有多少好处,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这实际上是父母在消费而不是孩子在消费。而这样的细节恰好表现出美国家长与中国家长们在幼儿启蒙教育方面的核心差异。
实际上,在很多移民或旅居美国的中国家庭里,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入乡随俗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沈德灿是中国着名的心理学家,沈芝莲是中央教科所幼儿童教育家。他们夫妇俩的外孙女和孙子先后在美国出生。
亲历孙子出生前后,作为心理学家,沈德灿敏锐地观察到美国与中国在幼儿教育上的差异,他从孙子出生之日开始记日记,历时300余天,一日不漏,将一个 ABC(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生长过程,以及出生后中美教育上的冲突逐一记录下来,并向时讯记者独家讲述了中美幼儿教育的差异。
蓝房间和粉房间
“孩子从出生就生活在属于他性别的颜色里,从小接受‘性别教育’,男女有别是一开始就注意到的。”
与中国显着不同的是,在美国,孩子出生前,医生都会告知准爸爸妈妈孩子的性别。沈德灿说,做产前常规检查的时候,医生会问:“想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吗?” 如果是的话,医生就会告诉你,毫不遮遮掩掩。当然如果你回答“不想知道”,医生也不是非告诉你不可。胎儿的性别一般是通过B超检查得知,当然,为了准确性,有时也会通过羊水检查。在美国,性别的确认很有用途,因为出生前的起名子、布置婴儿房等工作都与性别有关。
“孩子出生前一段时间,亲人朋友就会为这个小生命开一个Party,欢迎这个小生命的来临。在Party上,大家都要给孩子送礼物,这些礼物都非常实用,是孩子一出生就可以用的。他们甚至会把自己孩子用过的一些玩具之类送给朋友的孩子。培培爸爸实验室的教授给培培送的是一个会响音乐、能振动,可躺可坐的婴儿车,因为当年他自己儿子哭闹的时候,用这个哄他的很有效。一个和培培妈妈很要好的阿姨送来的是一个大猩猩的毛绒玩具。”沈教授开始很不以为然,觉得那么难看,又是旧的,可谁知道,这却是培培最喜欢的玩具。“他们认为自己孩子喜欢的,别的孩子也喜欢,对待别人的孩子也很真诚。”沈教授说。
“送东西是根据小生命的性别来送的。如果是男孩,就送蓝色的;如果是女孩,就送粉红色的。如果不知道男女,就送黄色的。”沈德灿介绍说,“婴儿房间也是出生前就布置好的,也是按照男孩蓝色、女孩红色,从墙纸到床围,以及各种装饰,都是按照颜色来的。孩子从出生就生活在属于他性别的颜色里,从小接受‘性别教育’,男女有别是一开始就注意到的。”
沈德灿还强调说,“美国特别注意男女有别。”在美国,从小就是把他们看成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孩子”。出生后是按男女来划分,而不是按“大人”和“孩子”来划分。在幼儿园时,就会告诉小女孩“你哪里哪里不能被别人看,不能被别人摸”。
爷爷奶奶不管带孙子
“我甚至见过有的美国妈妈背着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去冷藏实验室工作的。”
美国的幼儿教育是从产前开始的。沈德灿介绍说,美国很重视产前教育,除了常规的胎教外,他们的产前检查都是丈夫陪着一起去,检查中,丈夫也是在检查室一同观看胚胎的情况。而且医院还会将胚胎活动情况录下来,让准爸爸妈妈带回家继续观看。孩子的出生过程,丈夫也始终陪伴在妻子身边。“因为妻子生产时,最希望丈夫陪伴,这样她们才最安心。”
但是,挺矛盾的是,他们并不太注意产后的养护。沈芝莲介绍说,国外没有产假,产妇应该生完孩子马上就去上班,更没有什么“坐月子”的习惯。有些人为了休息,把平时的假都积攒起来,生孩子时一起休,还有一些生完孩子就不上班了,做专职家庭主妇。美国的爷爷奶奶也不会像中国的爷爷奶奶那么“尽职尽责”,他们不会帮子女带孩子,即使来看一下,顶多两周就离开了,孩子基本是由母亲抚养。
不想吃饭就不吃
“美国的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单独睡,有些家长不放心,会装上一个监听系统。”
“大人从来不强迫孩子去干什么,‘孩子不想吃就不吃,他饿了就会自己吃。’这是大多数美国家长的观点。经常能看到中国家长在孩子后面追着、哄着要他们吃饭,这在美国人眼里看上去是不可思议的。强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美国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是朋友关系,中国孩子和父辈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就是这个原因。”沈德灿说。
“中国婴儿都是妈妈搂着睡,美国小孩都是单独睡觉,不但单独一张床,还要单独一个房间。”沈芝莲补充说:“美国的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单独睡,有些家长不放心,会装上一个监听系统,如果有什么异常动静,家长就能立刻赶到孩子房间。所以他们的孩子从小独立性就很强,不但自己睡,还自己起床自己玩。有时候家长起床,发现小孩已经在床上床下自己玩起来了。”在生活教育中,处处能体现他们非常注意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不过,在独立性培养方面,沈芝莲有不同的意见。按照医生的建议,在培培9个多月的时候开始教他自己抓东西吃。按美国的方法,这时候要放一些小饼干在桌子上,让孩子自己抓着吃。但是面对这些小饼干,培培只是拿手乱划,把小饼干都划到地上去了。于是,沈芝莲试着只放一片在桌上,培培就拿起来送入口中,再试,还可以。沈教授说:“刚满9个月的孩子,东西放在前面多了,他掌握不了。如果只放一片,他比较清楚,会集中精力抓这一个。所以,儿童的独立性培养是好事,但要慢慢来,完全让他们自己做,效果未必好,家长要适当引导。”
令沈芝莲困惑的是,美国家长似乎不训练孩子大小便,她竟然发现美国孩子四五岁还有用纸尿裤的。中国的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家长都会在他撒尿的时候作“嘘嘘” 声,在大便时作使劲状,引导孩子有意识大小便。所以中国的孩子一般在一岁多就有排便训练,因为穿开裆裤,甚至会自己蹲下来大小便。最迟四五岁也会了。而沈芝莲说她曾经见到一个美国家庭的小男孩,五岁了,竟然躲在门后站着大便在纸尿裤里。这一点是沈芝莲不赞同的,她认为用纸尿裤对小孩,特别是男孩,生理上并不好。“先说上厕所,孩子明明能学会,为什么不教?他们的理由是孩子四五岁自然就会了,到那时,教起来比较容易。”
“还有不同的是,在美国,孩子一岁前只喝奶别的都不吃,奶是由母乳加一种代乳粉。美国的医生认为这种特制奶粉营养足够了。”沈芝莲反对道,“给孩子吃其他东西并不只是为了营养。孩子吃一些水果等其他食物,有助于锻炼咀嚼和吞咽能力。”
出生23天坐飞机
“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可能要坐汽车,甚至坐飞机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定居。”
外国人很注意小孩的社交教育,许多美国孩子在外面见到陌生人会主动打招呼,毫不羞涩,显得很有礼貌。沈德灿认为,这是和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有关。他说,在美国,无论是男人女人,老人还是年轻人,见到小孩,都会亲热地大招呼,夸奖一下这个孩子,或是摸摸他。“大人和孩子打招呼,他们自然会有反应,而中国,大人见到小孩,目不斜视地走过去,怎么能指望小孩会主动和你打招呼呢?”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敢与陌生人交往。这可以从他们的婴儿车看出来。”沈教授接着说,“美国的婴儿车都是可调整的。婴儿出生后五六个月内,把婴儿放在婴儿车里,是面朝推车人的。要求大人看着小孩,小孩的眼睛也会对着大人。这样能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让他们觉得是在一个私密的小空间里。带孩子去超市,大人要时刻看着孩子。把孩子一个人放在一个地方,在中国顶多属于道德问题,在美国则是违法的。”
等到五六个月之后,就要把车调整为向前坐,让孩子面朝着外面,以便他们能看到更多的人和事物。“虽然向前坐能看到多一些东西,但最好是能抱着他。”沈芝莲说,“大人抱着对小孩发展有很多好处:孩子被抱着比被放在车里视野更开阔,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并且能让孩子四周环顾;其次,孩子被抱着与大人交流机会也要比单放在车上要多。”
外国人生活流动性很大,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一个城市是常有的事。孩子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可能要坐汽车,甚至坐飞机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定居。外国小孩从小就要适应这种迁徙。培培23天的时候,全家有搬迁计划,向医生咨询能否坐飞机。医生表示可以,并告知在飞机升降之际,让孩子咬吸奶瓶嘴,不让小嘴紧闭即可。搬家是麻烦的事,沈德灿说,他儿子搬家前一个多月,家里就开始来一些人估算搬运这些东西需要多少钱,搬家的时候也是一团忙乱,但是培培却没有哭闹,还能迷迷糊糊睡去。“外国人并不刻意让孩子避免环境变化,而是愿意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沈德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