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7, 2005

男生和女生真的不一样吗??

Title:
Rating:
4 out of 5 stars

昨天刚刚和我的一位朋友为了这个问题而争吵,起因是因为我很气愤,他不够热心给我回邮件,他告诉我男生和女生不一样,女生总是喜欢经常性的情感交流而男生就不会,身在异地,分开就是分开了,等有机会聚在一起,再简单的聊一聊就很好了.

其实女生真的很重感情的,也许一点点的小事,都可以在她的内心深处成为惊涛骇浪.就象在这部影片中,Liz and peter的爱情成为peter获得Wimbledon的动力源泉,然而,相反,它却影响了Liz的球场发挥,以至于输掉了比赛.

其实这并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旨,仅仅是本人的一点点偏激的看法而已, 可以忽略!!!

美国首映:
2004年9月17日
主演:
保罗·贝特尼
(Paul Bettany)
克里斯汀·邓斯特
(Kirsten Dunst)
强·法洛
(Jon Favreau)
导演:
理查德·隆克莱因
(Richard Loncraine)
剧情简介:
能够登上温布尔登的领奖台是每一代球员心目中的终极目标。彼得·科尔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有过辉煌的战绩,但是随着年华的逝去,他的事业与爱情全都如日落西山光辉不复,失去了斗志的科尔特即将在温布尔登完成其职业生涯的最后一赛,凭着东道主选手的身份他才获得组委会颁发的特别许可才得到了这个如此体面的结局。和他一起来到温布尔登参加比赛的还有来自美国的女球员丽兹·布拉德拜芮,性感迷人并且前途无量的布拉德拜芮不仅令日渐颓靡的科尔特陷入了爱河,还使他神奇般的恢复了斗志与信心……

其实人生就好比球赛,你需要有勇气,信心与斗志来攻克每一初难关,你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如何发挥己之长而避己之断,如何洞察对手的弱势,以及如何把握机遇去战胜,赢得成功,太多的如何了,太多的人生哲学了. 在这里,peter从爱情那里获得勇气与信心,在忍受背部的疼痛,强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克服年龄带来的挑战,冲破重重困难,最终走向Wimbledon的最高领奖台.他是幸福的,他是成功的.想想球场哲学,想想人生哲学,我想~~~


March 24, 2005

Duke of Edinburgh (Gold)

一周的practice,真的要把我给累死了,我现在有点恐惧我的final expedition,要背那么沉的大包,我的脑子里只有牢骚. 我决定简单回味一下这几天的经历,就算做个人总结了:-)


欧洲人真实的另一面

我觉的这篇文章写的还是蛮真实的,英国的确是这样,他们很朴实的.到处都是穷学生,他们会为10p, 20p而计较,相比之下,我们这些中国留学生真的有点挥霍了!

英国人是富还是穷?
  
  英国满大街看上去似乎遍地都是穷人——他们衣着简朴,不少人们的衣着到了寒酸的地步,让我们开始富起来的中国人看不下眼去。满校园看上去都是穷学生,根本看不到中国校园里那些衣着华贵的阔少爷小姐。他们的靴子裤子外套全旧得一塌糊涂,估计中国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们都不会那样打扮。
  英国的城市,除了闹市区和富人区,普通老百姓的住宅区看上去很像我们的街道,有塑料袋、包装纸和狗粪。
  BBC电视台播出外国游客的来信,指责英国街道肮脏不堪忍受。承认自己肮脏后,那个著名的主持人杰里米还要加上一句:别忘了,到瑞士和德国街上很难找到垃圾箱,小垃圾箱都不翼而飞了,不会是进了他们自己家里吧?总算给英国人找回了面子:我脏,你也不怎么样!
  大街上的破旧红砖楼大多是19世纪工业化时期建的,乍一看古色古香,但如果不是文物而是住着人的住宅,就觉得惨淡了许多。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因为那是洋房样式,所以破旧归破旧,但看着有点儿意思。
  英国腹地的这些小城镇因为偏僻,所以幸免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飞机的轰炸,那些古老的居民城堡等得以保留下来。而伦敦因为是首都,大战中屡遭空袭,很多老建筑惨遭毁灭。幸运的是,伦敦东区的贫民窟也在大战中被德国飞机夷为平地,贫民们困祸得福,被重新安排进了新房子。但要看这种整体的维多利亚时期城镇面貌,还是来这些腹地的小城市和小镇子,绝对原汁原味,就是破败了点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电影厂搭的19世纪老街道的布景儿呢!在英国拍19世纪的电影,绝对不用千辛万苦地建什么影视城和影视基地,整个英国就是一个大影视基地,随便拍,说是18世纪也有人信。
  老百姓家里,廉价的化纤地毯从一楼铺到顶楼。门是普通的刷漆三合板做的,厨房和卫生间则是塑料地板革,澡盆上方的墙上贴着半截子瓷砖,其余的地方或刷着油漆,或粘着低廉的墙纸,被潮气熏得开裂或掉漆。厨房的柜子和操作台是三合板做的,老式冰箱,霜化后贴着内壁流水,你要时不时地擦,否则冰箱会流出水来。整个儿像我们20世纪80年代末的都市水平。
  那么出入繁华的伦敦,除了城市的市中心和富贵的中产阶级别墅区,剩下的英国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心目中绅士富有的英国怎么还有这么多穷人?
  没错,就是这个样子。英国的“草根”们过的就是我们80年代末都市市民的日子,不少人甚至连这都不如呢!
  中国人在这里穿得再不讲究,也比英国人讲究,不用怕自己寒酸,咱们的皮鞋,水洗布裤子,呢子外套,够牛,在这里绝不显得寒酸。倒是我们的教授访问学者这一身行头去英国的饭馆里打黑工洗碗扫厕所,显得不伦不类。人家去打黑工的都是穷学生打扮的。
  
  巴黎人都穷时装吗?
  巴黎的时装是很有名的,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和裁缝是社交界的红人。但是,出现在时装杂志或时装表演台上的那些款式却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更不用说穿它了。我感兴趣的是大街上、地铁中人们的穿着。他们大多是普通人,穿的当然是巴黎人日常的服装了。
  我观察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巴黎人没有时装。何以为证?证据就是巴黎人穿什么的都有,没有一种款式享有压倒性的优势。在那里,西装与夹克比肩,短裙与长裤并存,布衣与貂裘争辉,长筒皮靴能裹修长的圆腿,短帮球鞋也包得秀美的纤足,西装领带固然不拒炎黄子孙,对襟夹袄也堪配碧眼金发,鹅黄淡绿令人心旷神怡,姹紫嫣红也使人生气勃勃……
  然而,巴黎的时装毕竟是很有名的,名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款式,名裁缝缝制出来的衣服也毕竟是有人穿的,但那的确是普通人难以问津的。看看街上的服装店,便可了然。那些颇负盛名的服装店通常都很小,而且经常是门可罗雀,而那种“大地”一类的商店通常都极大,总是门庭若市。并非前者服装质量不佳,款式不新,实在是价钱贵得惊人,让人望而却步,而后者仅价廉一项,即可广招顾客。
  然而,毕竟有穿得起的人,那么他们都对时装趋之若鹜吗?却又不然。穿着笔挺而又讲究者,多半是公司或银行的高级雇员,这大概是职业的需要,而一般知识界中人,大多不在穿着上下功夫。你会见这个圈子里的朋友时,若是系上一条领带,倒显得太正式了,说不定他们还会笑你。一位友人告诉我,他认识一位法新社的名记者,经常穿的是50年代的旧衣服,而一位路透社的名记者,衣服上居然有补丁(真正的补丁,不是那种在新衣服上有意打上的补丁)。
  
  德国人到底有多节俭?
  就笔者的见闻而言,觉得德国人的节俭意识最典型地表现在他们的饮食行为中。一般家里都备有面包、果酱、火腿片、大肠、咖啡或茶。平常吃饭很少现煮饭菜,“干吃”一顿面包了事。遇到节假日,好像兴师动众,在厨房里忙活半天,但最后拿出来的不过是一个带汤的主菜,再加一道沙拉之类,开一瓶葡萄酒或啤酒。
  1981年第一次去德国时,有关部门把我安排在弗莱堡大学医学院职工宿舍住宿。这里不仅房租便宜,食堂吃饭公家还有补贴。第一顿在食堂吃饭时,最大的惊异是,不管男男女女,饭盘、饭碗里的饭菜全都吃得干干净净,颗粒不剩,这在国内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尤其是学生食堂。有一年还曾在图平根大学城的一幢学生宿舍楼住过一个月,每天在同一层楼的公共厨房里和学生们一同做饭吃,我专门留意过,看看这些男女青年是否会有乱倒饭菜的现象,结果我始终没有发现一例这样的事情。
  在这个国度每个人的意识里,浪费粮食显然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最不能容忍的,对此我深有领教。有一年在慕尼黑,有一位中国朋友介绍我认识一位德国教授,说他对中国很有感情。第一次见面时,他请我在他家里吃了晚饭,这显然还不能尽他的心意,他说在我离开慕尼黑以前,还要请我吃一顿饭,在外面吃。后来他兑现了,领我到市中心一家中餐馆就餐。但出乎我意料,我们每人点一道菜,加一碗半饭,他就把菜谱还给服务小姐了。我叫的是肉丁炒柿子椒,吃完它显然不在话下。但根据我们中国人的习俗观念,在客人面前把菜吃光似乎不太体面。于是我最后留了三片,仅仅是三片柿子椒在餐盘里。等他吃完了,他说:“您吃饱了吗?”我说吃饱了。他一句话也没说,把我的盘子拿过去,将剩下的那三片柿子椒全吃了下去。我马上脸红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岂不是在将我的军?岂不是在批评我不珍惜粮食?但又一想,人家的一片友好情意难道会让三片柿子椒毁掉?相信人家多半以为我真的吃不下了,因为人家欧洲人是不懂得虚礼客套的。如果他真的相信你吃不下,那么这属于生理原因,根本牵涉不到道德内容。倘若一味按我们的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去理解,那就很难交到德国朋友。


February 14, 2005

Closer (偷心)

Title:
Rating:
3 out of 5 stars

2月14, Valentine's Day, 我想又是单身,但是那又何仿呢? 感情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 它需要你的精心呵护. 感情是微妙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你也许莫名其妙的会对一个人动心,但是也许过不了多就你就会发现他也不过如此,那分感觉荡然无存.

影片closer充分表现了爱情在质问下的脆弱. 多少份婚姻与感情在承受不外界的困惑与压力下破裂了,更残痛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影片讲述了2对男女之间趋折悲惨的爱情结局.他们彼此猜疑,彼此在诱惑,或是困惑下作出越轨的行为,结果则成了同床而异梦,异或单身一人.在爱情面前下,他们充分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坚强的原来也会怯懦,勇于付出的原来也会斤斤计较,天真的原来可以虚伪,沉稳厚道的原来可以残忍冷酷。

心与心的交战,无一胜者.


November 09, 2004

Thank you

Thank you, Dad, mum and Ziggi, thank you for your greeting!!!!
Cheers!! And all the other friends.

November 08, 2004

To my teacher Mr He!!!!

何老师祝你新婚快乐, 感谢您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惜,我的文采有限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我对您的感激.请原谅我这迟来的问候,祝您永远幸福!!

Anyone can help me???

Hey everyone, I am so happy you could visit my blog.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build my blog. I do hope anyone could have some fantastic ideas or recommendations to help me build it. Any volunteers??? I am looking forward for your help.

Birthday

Today is my birthday, my 19th birthday! Only me, I guess all the others have already forgotten my birthday. But I don't mind. I want to have a quiet and privat birthday, only me and my favourate movies. Cheers 19th Birthday!!

November 07, 2004

2003年度畅销书籍

2003年度最佳商业书籍
-

人们常常把一件好事所产生的影响比作像点亮灯泡一样开启了人们的头脑。但是近来,聪明的想法也许会诞生一项具有破坏性的技术,或许它还意味着你将失去工作。不管是好是坏,想法和创新仍是《商业周刊》评论员评选2003年十大最佳商业书籍的主题。
1997年,克莱顿·克里斯腾森在《革新者面临的难题》一书中描述了在暴发户手里创新怎样毁掉了整个工业,并给那些脆弱的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但是现在,克里斯腾森和迪洛伊特咨询公司的迈克尔·雷纳又为创新的建立制定了一项防御性策略。他们在其新书《革新者的解决之道:创造和维护成功的增长》(哈佛商学院出版)中表明:假如创新者能提供一项具有破坏性的新产品,那他们也能对付随之而来的困难。这本书更多的是指导人们如何去想而不是如何去做。评论员罗伯特·霍夫指出,作者提供了对待革新的新思路,即把新想法或技术转换成那些能完全改变游戏规则、赢得消费者并产生更高增长率的产品。霍夫认为这项富有洞察力的建议的提出对于正在艰难复苏中的经济来说恰逢其时。
有哪一个革新者比亨利·福特更富有争议呢?《商业周刊》驻底特律记者站负责人凯瑟琳·科文评论道,道格拉斯·布林克利的《世界的车轮:亨利·福特及其公司乃至一个世纪的发展》(维京出版社出版)一书“以轻快的节奏全面地叙述了亨利·福特的生平、汽车以及对20世纪美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剧烈影响的福特公司。”曾出版许多人物传记并担任《美国历史》杂志编辑的布林克利将此书858页中的500页用来描述这位公司颇具争议的元老。他曾发起了反工会组织的战争,是一个反犹太主义的和平主义者,他比其他的雇主更优待非裔美国人。本书还列举了亨利·福特二世为使汽车制造业从本世纪中叶的低迷状态中振兴起来所作的种种努力并描述因此而来的汽车业的成功和由雷鸟(Thunderbird), Mustang 和Edsel品牌的失败所导致的衰退。对当代的企业家包括对现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访谈为后面的章节添加了情趣。
另一个资本主义的先锋代表在《今日美国报》记者凯文·梅尼的新书《特立独行者及其创造:托马斯·沃森爵士与IBM公司的诞生》(威利出版社出版)中得以描述。作者是第一个被允许在IBM档案中查阅关于沃森的文件的人。评论家斯潘塞·安特说,梅尼利用这些资料完成了一本关于这位实业家及时的、具有权威性的人物传记。IBM的前身是一家濒临破产的标尺和考勤钟销售公司——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是沃森把它变成了一个威振全球的企业。IBM成功的关键是它对制表系统专利的创造和应用技能。然而,梅尼认为,沃森最伟大的成就却是发现了公司文化的力量。这是一种可以激励雇员们的精神,鼓舞他们终生为公司效忠的文化。《特例独行者及其创造》一书也描述了托马斯·沃森爵士的崛起。他领导IBM创造了功能强大的702型计算机。
《公司:革命性想法的短史》(现代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一书讲的主要是一项曾改变了世界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古怪发明。此书由《经济学家》杂志的两位作家约翰·米茨凯怀特和阿德里安·伍德里奇共同完成。作者追溯了公司这种机构形式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产生,历经1862年英国建立的基础性的《股份有限公司法》到今天多国公司庞然大物的形成。他们认为投机性股票在18世纪早期的欧洲、美国的Robber Baron时代、组织人的崛起中和日本公司里得以爆炸性的发展。他们还描述了曾在几世纪前就出现的反对者们的呼声。例如:英国法律学者爱德华·柯克爵士早在1612年就批评公司缺乏灵魂。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用不到200页的篇幅涵盖了所有要讨论的领域并且风格幽默、文体优雅。评论家迈克尔·阿恩特评论道:若《公司》一书确有短处,那就是它的篇幅实在是太短了。
丹尼尔·奥克伦特所著的《伟大的财富:洛克菲勒中心史诗》(维京出版社出版)一书讲述的是在大萧条时代最黑暗的年份里一个资本家成功的故事。曼哈顿中心15座楼群是小约翰·洛克菲勒的心爱之作。为人谦逊的小约翰·洛克菲勒是标准石油公司创始人的儿子。起初,这个项目看起来似乎愚蠢至极。它于1929年股市大崩溃的前夜开始启动,并最初遭到了建筑评论家们的嘲笑。然而,到1939年,这个刚完成了一部分的项目便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成为纽约最熠熠生辉的观光景点。同时它也被证实是一个商业上的成功。1989年已确认的销售额达8.46亿美元。奥克伦特的书充满了许多对有趣人士的描写,甚至那些广为人知的故事都被准确地、风格化的叙述出来。评论家安东尼·比安科总结道,作为一本叙述性历史传记,《伟大的财富》引人入胜。
《此行之冠:关于安然公司奇迹般的崛起、臭名昭著的堕落》(Portfolio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了公司弄虚作假的问题。由《财富》杂志的贝唐尼·麦克莱恩和皮特·埃尔金德共同撰写。作者依据数以百计的采访,参考了大量私人日程表、业绩评论、电子邮件和其他纪录的细节,把安然公司里贪得无厌的交易者们比作一群势力很大、甚至可以吓倒校长的高中派系。同时,麦克莱恩和埃尔金德也清楚地指出,公司首席执政官杰弗里·斯基林和董事会主席肯尼恩·莱难逃指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解释了安然在账目上所做的手脚,包括他用预付的方式掩盖了公司真正的现金流,用特殊目的实体遮掩了日益恶化的金融状况。评论家温迪·策尔纳发现它是迄今为止关于分析安然大崩溃最好的书。
股票的繁荣发展远非都是坏的。其中乐观的方面是工人阶层持有股票期权的人数越来越大,作者约瑟夫·布拉西,道格拉斯·克鲁泽和《商业周刊》高级作者阿伦·伯恩斯坦在他们《公司的主人:股票期权的真相(和为什么每个雇员应该拥有它们)》(Basic Books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说到,一方面,管理层拥有过多期权,鲜有证据证明它能给公司带来更高效益;另一方面,当股票期权被广泛分配,公司生产率将平均提高四个百分点。他们的论点建立在对硅谷的实践作法所做的深度研究上,并引用了过去20年有关此课题的大量经济研究证据。
《不确定的世界: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的艰难抉择》(兰登书屋出版)叙述了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的生平,跨越了他从纽约的孩提时代到常春藤联盟,从就职于高盛公司到华盛顿任期的整个年月。本书涉及到一系列曾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和不断膨胀的联邦预算的管理问题。鲁宾和本书的另一个作者雅各布·卫斯贝格讲述了当年新当选的克林顿总统继承了一个不合理的并且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所面临的挑战正如克林顿总统所保证的那样,一方面实施需要大量高额花费的项目,另一方面要削减政府赤字。作者描述了对优先缩减赤字政策的讨论,因为它可起到降低利率的效果。鲁宾认为,缩减赤字和降低利率两因素的结合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强劲恢复的关键。本书对当前的发展也做出了评价,包括布什总统的减税政策和他提出的10年内财政赤字维持在5.5万亿美元的目标。
中产阶级陷入了困境?在《双收入陷阱:为什么中产阶级夫妇走向破产》(Basic Books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哈佛法学院教授伊利莎白·沃伦和前麦卡锡咨询师阿米莉亚·泰亚吉阐明,他们发现个人财政破产正在打破历史纪录,今年达150万人,其中90%的人被归入中产阶级。到底出了什么事?购物太多?不,他们说,罪魁祸首是公共教育的减少。它提升了好学校周围社区的房价,使父母们不得不扩大按揭贷款。评论员米歇尔·康林称此书象一枚手榴弹剧烈地掷向过度消费理论。
最后一位是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他提出了治愈潜在经济顽疾的蓝图。评论家彼得·科伊指出《新金融秩序:21世纪的风险》(普林斯顿出版社出版)提出了一个重新设计世界金融体系的方案。此书认为当今的人们无力抵御一些他们面临的最大危险:例如,一个人所选择的职业可能会因为技术的革新而过时。席勒说,需要一个新的风险分担机制把人们从那些无偿的、随机的和痛苦的不平等中解救出来,从而赋予他们信心并把握可以造福于社会的机会。他的解决方法之一是“人寿保险”,即为那些在极具开拓性的职业上投资失败的人们提供补偿的政策。各国应缔结一个风险分担协定,根据此协定,那些比预期景况好的国家要付钱给景况不好的国家。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但也许仅仅是刺激新年期间灰色情绪的噱头。


March 2023

Mo Tu We Th Fr Sa Su
Feb |  Today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Search this blog

Galleries

Most recent comments

  • definitely not the same…girls are too care the things which boys are not care. so girls thought bo… by on this entry
  • ~ by on this entry
  • … by on this entry
  • Xu, Happy birthday to you! We called you last night and this morning for congratulating your birth d… by Father & mother on this entry
  • Well, happy birthday. by ziggi on this entry

Blog archive

Loading…
RSS2.0 Atom
Not signed in
Sign in

Powered by BlogBuilder
© MMXXIII